Tags
- Airchina
- Anti-Spam
- bugs
- cgroups
- ChinaSouthern
- Django
- DNS
- Enterprise
- fastcgi
- France
- Hainanair
- HAM
- HongKong
- InnoDB
- iSCSI
- kubernetes
- large-scale
- lighty
- Linux
- Logging
- Macao
- Meituan
- MM
- MySQL
- nginx
- Oracle
- Outdoor
- Percona
- Photo
- postfix
- Python
- RedHat
- redis
- Saltstack
- Sentry
- Traffic
- Travel
- UK
- Virtualization
- xtrabackup
- 信用卡
- 奥运
- 美食
- 规范化
Meta
Blogroll
Mine
Tag Archives: Linux
GNU和BSD版本的xargs 分隔符不同
例子:list=”a b c d e”; echo $list |xargs -n1 -I{} echo begin {} end 在Mac上执行结果:begin a endbegin b endbegin c endbegin d endbegin e end 在Linux上执行结果:begin a b c d e end 我这里的需求是有一堆输入,要分别以其为参数,执行一些命令,无论是否成功都要对所有目标执行,所以1 “一些命令”我选用shell function来实现,在其中读了$1作为本次处理的目标2 “所有目标”我选用xargs;如果选Parallel还得额外安装 结果发现xargs在切分“以空格为分隔符”的字符串的时候,GNU版本默认不切分,结果把整个“含空格分隔符的字符串”传给函数,执行了一次,而函数里又选了$1作为本次执行目标,其综合结果就是只对列表中第一个目标执行了一遍 更惨的是我对比的时候是在Mac上做的对比,怎么看怎么顺眼…… 最后请教同事,用xargs的-d参数解决的 GNU … Continue reading
昨天遇到collectd exec插件的bug,顺便发现他们不按套路出牌啊
先说症状: collectd exec插件调用的几个外部脚本,其中总会随机有一个缺少COLLECTD_HOSTNAME和COLLECTD_INTERVAL环境变量。 搜了一下是这个bug https://github.com/collectd/collectd/issues/3041 然后我好奇啊,就读了一下修改前后的代码,发现collectd不按套路出牌。 带有bug的版本: 先setenv()设置主进程自己的环境变量,然后尝试fork(),如果成功,在子进程里execvp();主进程重新unsetenv()恢复主进程自己的环境变量。在多个exec密集执行的时候,都会访问主进程的环境变量,会有race condition,偶尔会发生前一个exec插件刚unsetenv()然后后一个exec插件开始fork()的情况,丢失环境变量。 修复后的版本: 先fork(),在子进程里准备环境变量数组,尝试execvpe()带签署环境变量数组作为参数,执行新进程(execvpe()为GNU专有扩展),或者先设置extern char **environ指针指向准备好的数组,然后execvp()执行新进程直接继承。 别人家套路: 先准备环境变量数组,然后fork(),在子进程里execve()并使用前述环境变量数组作为参数。
supervisor泄漏进程案例分析
起因 前几天使用 salt ‘*’ test.ping 的时候发现响应内容中有一些“某某minion was already deleted from tracker, probably a duplicate key“的提示信息。刚开始误以为是salt-key管理有问题,尝试删除再重新accept,但是依然会出错。到该minion上检查,发现上面运行了两套salt-minion*三层进程树,一共6个进程,其中一套的PPID为1,另一套的Parent是supervisord。 然后就开始研究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,发现有两种可能: 第一种可能 supervisor本身不被systemd监管,被SIGKILL信号杀死时,因为SIGKILL由内核直接处理,所以并没有机会关闭下属的进程,导致下属salt-minion进程树泄漏。而且不但salt-minion进程树泄漏,连同样被supervisor监管的另一个服务也一并泄漏,二者的PPID都变成了1号。 不过,如果supervisor本身被systemd监管,在其主进程被杀死时,systemd会给整个service slice cgroup里所有进程补刀,所以并不会泄漏进程;如果supervisor是被SIGTERM信号杀死,它也会给下属子进程发信号,一般也不会泄漏进程。 第二种可能 supervisor没有受到影响,正常运行;supervisor监管的salt-minion三层进程树的其中最高层进程(也就是supervisord的直属子进程)被SIGKILL信号杀死,随即,第二层进程exit(1) (不明原因,可能需要看一下salt-minion源码),导致第三层进程变成孤儿。经检查源代码的_spawn_as_child()函数,supervisor针对其监管下的每一个服务,都是采用 fork() + setpgid() +execve() 的方式来启动的,在调用setpgid()改变了process group id之后,第三层进程的孤儿收养关系就不再归属于supervisord进程,而是归属于1号进程。 随后supervisor会重启salt-minion服务,产生新的3个进程,加上之前剩下的,一共4个。 结论 考虑到观察到6个进程而不是4个,实际发生的大概是前一种情况 supervisor虽然有“能力”处理进程退出之后马上重启的工作,但是因为使用了setpgid()把下属服务与自己隔离,没使用cgroup机制把下属服务单独圈起来,又不具备1号的神圣地位,其实它并不知道到底下属了多少、哪些进程,从机制原理上就根本无法保证所有下属的孤儿进程都被其reap。还是建议不要在严肃场合使用 1号进程神圣,所有的服务进程监管工作都应该交给1号进程来处理
滥用crond触发systemd-login故障一例
故障现象 2021年1月20日接到通知,要把systemd升级到219-73.tl2.10或以上、并把rsyslog一起升级,以修复/var/log/messages无日志内容的bug。经实验,发现使用yum升级两个软件包之后,systemd-logind的可执行文件也被更新,导致该服务处于原可执行文件已删除的状态,所以我提议,在升级步骤中增加重启systemd-logind服务的动作。在Ansible playbook里,因为不能表达“大于219-73.tl2.10“这种范围型版本号,所以就明确指定systemd的版本为当前yum能自动安装到的最新版本219-78.tl2.3 2月1日由同事执行更新操作之后,大部分节点都正常工作,但有两台发生重启事故,另有一台上的 35777 systemd-login进程占内存高达4~6G。这三台恰好是一组elasticsearch的三台master节点,均为C8机型,即16G内存的kubernetes容器。 检查修复 我尝试重启剩余的这台的system-logind,发现新进程3851号仍然占6G内存。查看/proc/3851/smaps,该区域为heap;用pmap命令查看,显示为[ anon ]。对比正常服务器的同一个内存区域,才244K而已。 检查三台故障机及其宿主机的日志,发现大量oom记录,其中重启的两台所属宿主机的kubelet也发生故障重启:Feb 1 18:43:50 TENCENT64 kubelet: panic: runtime error: invalid memory address or nil pointer dereference 先gcore一份保留故障现场。由于操作系统组同事不登录上来观察,仅提供重启进程等建议,我只好自己做检查。根据建议,检查了dbus服务(dbus-daemon进程),发现也是可执行文件被删除的状态。检查yum日志,发现在去年6月升级了dbus包,但是服务进程是3月5日启动的,也就是升级包的时候并没有重启这个服务。再次尝试重启systemd-logind,新进程14278号,发现用内存VmPeak: 5270484 kB;但是过了一会儿再观察,发现增加到了VmPeak: 6599828 kB。这说明内存的增长是一个过程,虽然增长比较快,但并不是一下子就6G的。于是我决定strace一下它。 先关闭systemd-logind服务。使用命令strace -ff -s 1000 -p 1挂在systemd主进程上做跟踪,并用-o参数把多个进程的跟踪记录分别写在文件里。然后启动systemd-logind服务。这样,strace可以跟踪到 1号进程clone+execv执行systemd-logind的瞬间,以及systemd-login最开头的行为。检查systemd-login的strace记录,发现大量访问 /run/systemd/session/ 目录下面文件的动作。检查该目录,发现大量残留文件。搜索,发现 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343a072e2521 … Continue reading
经典错误——使用/etc/security/limits.conf配置文件 和 ulimit -n命令
很多以讹传讹的半桶水文章,都教人修改/etc/security/limits.conf配置文件来放宽“打开的文件数量”限制,如果可以再多一滴水的话,还会加一句“重启后生效”。 其实,使用这个配置文件,和使用ulimit -n命令一样,属于很经典的错误。 设置或放宽“打开的文件数量“限制,其本质是调用了setrlimit()函数,设置了RLIMIT_NOFILE资源。在有特权的程序中调用这个函数,可以提高上限(放宽限制),而普通权限的程序只能自己勒死自己和新生的子进程。 而/etc/security/limits.conf这个配置文件是怎么生效的呢?其实用dpkg -S或rpm -qf查一下就很容易知道,这个文件是pam_limits.so的配置文件,而pam_limits.so是在/etc/pam.d/中被login和sshd等多个配置文件声明将要被调用的。 系统开机的时候,1号进程init“自然而然”是root身份运行,其下属的getty/login和sshd进程,也都是root身份。这些程序都可以随意调用setrlimit。当身份认证(部分工作由PAM来做,所以可以读shadow文件)完成之后,login和sshd的子进程会为用户准备好session(网络登录调用pam_mkhomdir建设HOME目录、pam_limits模块设置rlimit、pam_env模块读取/etc/environment设置环境变量,甚至显示motd这种功能也是PAM模块实现的)并将自己降级到登录的用户身份,再启动一个shell给用户使用。 /etc/security/limits.conf 只对“调用过pam_limits.so“的登录过程有效。但并不是所有场景都经过这个过程的。而ulimit命令呢,它本身只是shell是一个内部命令而已,只对“该shell进程”及随后新产生的子进程有效。 但是需要放宽rlimit的程序,往往不是在shell中由用户手工运行的程序,而是提供大规模网络服务的后台进程。它们所需的rlimit,要在init脚本、service unit文件中设置;支持从root身份启动的服务,一般都有自行设置rlimit的能力。 如果不理解上面的内容,就容易引发一些莫名其妙的故障。比如之前我在FreeWheel工作的时候,前辈为后台服务写的的init脚本里没有调用ulimit -n命令,而在root用户的~/.bash_profile里有这个命令。造成的后果,就是开机自动启动该服务的时候,启动的是一个打开文件数量受限,以至于无法保持很多socket的网络服务,而当运维人员登录进去手工重启服务之后,又莫名其妙变好了,以至于没法检查这个故障到底是怎么发生的。
在嵌入式开发板上使用蓝牙耳机
简单记录一下: 安装 bluez pulseaudio-module-bluetooth 软件包 pulseaudio是用户级后台服务,视情况可能需要手工-D启动之 bluetoothctl命令进入交互式界面,先scan on 等看到蓝牙耳机之后,pair和connect到蓝牙耳机的MAC地址,看到连接成功之后scan off并退出bluetoothctl pactl list sinks查看设备,看看它支持哪些profile,有可能需要通过pactl set-card-profile将其切换到a2dp aplay -Dpulse 指定pulse虚拟设备播放文件 还没搞定录音。看起来话务耳机在handfree等模式似乎需要特殊步骤激活录音模式?
hostname和dnsdomainname命令
先讲结论: 忽略已经过时的NIS/YP相关内容(/sbin/sysctl kernel.domainname、/bin/domainname、/bin/nisdomainname、/bin/ypdomainname等) /bin/hostname、/sbin/sysctl kernel.hostname 和 /bin/uname -n 是一码事,都是本机的主机名 /bin/dnsdomainname 命令会把上述主机名按“第一个点”分成两端,输出后一段。这是简单的字符串处理的结果,在内核和DNS层面均无正式意义。 /etc/resolv.conf文件里的search或domain指令,用于从本机访问外部短主机名时,补充域名的后缀部分。 hostname命令: 通过gethostname(2)函数读到本机的主机名。在glibc的情况下,gethostname(2)不是syscall而是标准库函数,转而调用uname(2) (我不太确认调用的是glibc uname还是syscall uname)。根据 https://github.com/torvalds/linux/blob/master/Documentation/sysctl/kernel.txt#L285 的说法,/proc/sys/kernel/hostname、sysctl hostname 和hostname命令应该是功能相同的。 hostname -d 或者 dnsdomainname 命令: 根据/etc/host.conf指定的顺序,先尝试/etc/hosts然后尝试DNS,查找自己的主机名。如果能找到,把第一段去掉之后,输出剩下的部分。这个输出不具备内核意义,只是主机名经过字符串处理之后的派生结果 hostname –fqdn命令: getaddrinfo()函数查询到的ai_canonname strace观察到的行为是去DNS查一下主机名(如果主机名是短形式,按需补充/etc/resolv.conf里声明的search/domain后缀)对应的A记录,只要能查到,即使返回的IP地址不是本机的也不管,就以这个主机名作为结果。 hostname –all-fqdn命令: 拿自己的IP地址们循环调用getnameinfo()函数(strace/tcpdump观察到的具体行为是去DNS查PTR记录),并全部输出
墨菲定律之多处保存必然会出现不一致——谈Linux上的时区问题
技术部的工作日报,原本是早晨9点发,脚本换了一台服务器运行之后变成17点了。算算时差也知道是时区问题。 检查了一下, /etc/timezone 内容误为 Etc/UTC,而 /etc/localtime 是从 /usr/share/zoneinfo/Asia/Shanghai 复制过来的,二者不一致。date命令使用 /etc/localtime 而 cron 按 /etc/timezone 文件执行,于是造成了执行时间不对的问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,cron 只在开始运行时读取一次该文件,而每分钟唤醒时不再读取,所以改过文件之后还得重启该服务;又得注意的是,service cron stop 似乎并不会终止cron进程,所以……你懂的 以上就是墨菲定律之:多处保存,必然会出现不一致
不能念叨啊,一念叨就出事——兼谈xen的network-bridge脚本问题
昨晚还说呢,如果今天一天没事,这周就算安全过去了,@sgub 和@chifeng 都告诫我说不能念叨这事,今天果然! 下午,同事远程关闭错了机器。重新开机之后,发现 xenbr0 网桥没有了。看了一下,是 /etc/xen/scripts/network-bridge 没成功运行造成的。这个脚本用默认路由所在的网卡做一个网桥,然后把虚拟机接在这个网桥上,以便使虚拟机能直接上网。但我们的服务器却有俩公网IP和俩默认路由,就把那个脚本搞糊涂了。 其实这俩默认路由是路由器上的同一个接口的两个 IP 地址,连 MAC 都一样的。我删除掉其中一个默认路由,再运行network-bridge 脚本,就成功了。
其实SYSOP手段也不是万能的,今天被迫动了一下dnsmasq的源码
今天发现电信通拦截DNS请求,把热门流量导向其内部 squid 缓存服务器。今天主要发现有两个,一个是新浪微博的 css 文件所在的域名 timg.sjs.sinajs.cn 被指向了 124.207.162.88 ,另一个是……查看某个视频的时候,浏览器状态栏提示从 124.207.162.83 下载数据,跟新浪微博被拦截的域名指向同一个 IP 段。但是页面里并没有写是从哪个域名下载视频的。于是乎,我想从公司网关的 dnsmasq 上取得数据,却意外的发现 –log-queries 参数无效,开启该参数后,按文档说明发 USR1 信号给 dnsmasq ,syslog 里却没看到 cache dump。 找了一台 Debian 看了看,是可以的。于是我立即习惯性的阴暗的认为是 RedHat 的软件质量问题。找了一套原装正品源码,编译后发现行为也是一样的。无奈了,SYSOP 手段也不是万能的,只好开始看源码。 源码里搜索 log-queries 找到 getopt 这个步骤,找到其内部名字 OPT_LOG。然后在源码文件里找这个,发现了 cache.c 文件里的 cache_dump 函数中,关于 … Continue reading